隨著滲透率的越升,新能源汽車不斷重塑汽車產業朝著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發展,新能源汽車也被視為下一代手機級別的工藝品。在人車移動交互環節,最有經驗的或許是智能手機供應鏈廠商。
藍思科技便是早期切入汽車業務的手機零部件廠商之一,近年來逐步放量,未來有望與消費電子業務齊頭并進。
(資料圖)
4月24日晚間,藍思科技發布一季報,報告期內,期內實現營業收入98.39億元,同比增長5.41%,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6454.86萬,同比增長115.69%。
而就前一天,藍思科技披露2022年年報,去年營收466.99億元,同比增長3.16%;凈利潤24.48億元,同比增長18.25%。
值得注意的是,若分季度來看,藍思科技盈利能力明顯好轉,在前兩季度歸母扣非凈利潤均為負的情況下,第三季度迎來盈利拐點,歸母扣非凈利潤10.32億元,第四季度經營進一步向好,當季實現凈利潤16.88億元。
藍思科技解釋稱,去年下半年,公司進一步強化管理改善、精益生產、經營目標預算,重點抓住各項成本、費用,并牢牢把握市場傳統旺季契機,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等新業務,成功完成了年度生產交付任務,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公司主要經營指標迅速改善,第四季度創下了歷史同期最高盈利水平,實現全年營業收入、凈利潤雙增長。
“雙引擎”助推業績釋放
細看財報不難發現,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業務在2022年持續建功,2022年度,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 35.84 億元,同比增長 59.41%,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上升至 7.67%,產能加速放量趨勢明顯。
這一方面既有市場需求拉動的因素,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增長迅速。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滲透率達27.6%。
但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場長期主義者的勝利,自2015年押注汽車業務以來,藍思科技久久為功,一步步實現產品拓展和客戶積累。
眾所周知,汽車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產業,要求供應商保持領先的技術工藝和生產保障能力,以實現與下游主機廠的深度綁定。
目前,藍思科技切入汽車領域是圍繞智能座艙及周邊結構件,其研發、批量生產了包括車載電子玻璃及組件、車載中控屏(結構與功能零部件及組裝)、儀表盤組件、B柱、車載裝飾件、車身結構件、導航儀等諸多種類產品。
并且,藍思科技發揮在防護玻璃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在新型汽車玻璃、反光鏡、后視鏡等方面已擁有系統的技術儲備,并積極探索金屬、藍寶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應用,公司的技術水平、核心汽車電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領先地位。
藍思科技汽車客戶包括特斯拉、寶馬、奔馳、大眾、理想、蔚來、比亞迪、保時捷等,報告期內,汽車客戶數量增加至三十家以上。
年報顯示,藍思科技深受蘋果信賴,蘋果仍為其第一大客戶。隨著蘋果即將在三季度推出AR、MR類型的頭顯設備消息傳出,消費電子市場有望點燃信心。
IDC預測,2023年主要終端市場中,AR/VR市場規模有望實現增長85.8%,這一增幅遙遙領先于其他消費電子品類。
長城證券指出,根據供應鏈調研,蘋果MR產業鏈模組元件在3-4月陸續進入量產出貨環節,預計二季度到三季度有望發布。MR預計將是消費電子下一波主線,蘋果MR產業鏈情緒預計將進一步催化。
值得注意的是,藍思科技是業內最早布局AR/VR的廠商之一,其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的主營產品(結構件、功能件)及相關主營配套生產業務在AR/VR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公司已有客戶、產品、技術的布局和落地,為客戶提供產品,涵蓋玻璃、金屬、塑膠,光學、攝像、聲學模組等材料和零組件,以及貼合及組裝等服務。
2022年,藍思科技加大了可穿戴設備的投資,斥資54.06億元打造長沙智能園區。隨著市場需求增長和產能落地,包括AR/VR在內智能穿戴業務成為公司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智能制造夯實龍頭地位
從最初的摩托羅拉,再到加入蘋果供應鏈,藍思科技幾乎趕上了每一輪消費電子革新浪潮。
這與藍思科技多年不斷改進制造工藝,從“制造”向“智造”進發不無關系,以強大的制造實力滿足下游客戶的需求。以智能制造研究院為代表,數字化轉型團隊2000余人,深度融合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軟硬件結合雙向驅動。
軟件方面,藍思科技顯示元器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通過搭建藍思工業互聯網平臺并集成ERP、MES、PLM、QMS等信息化系統,圍繞“產品數字化設計與仿真、離散型工藝數字化設計、車間智能排產”等核心應用場景;并結合精益生產管理理念,建設一體化的智能生產體系及智能物流體系;數據和場景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業務效率,打通了人機料之間的數據壁壘。
2023年2月,藍思科技申報的“基于設備反向能耗控制的平行智能工業互聯網平臺高效節能解決方案”入選國家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名單。
該方案不僅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成本,還將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兩者融合,助力藍思科技打造行業綠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在硬件方面,旗下機器人公司,設計推出四軸、六軸機械臂,Delta并聯機器人,AGV激光自動導航車,高速移印機、精雕機,超快激光設備,自動上下料系統。種種智能制造裝備,為藍思科技提供了高效、優質、穩定的生產制造環境,并與同行拉開差距。
以藍思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基于深度學習算法,采用邊緣計算融合多傳感數據采集方法,可實現智能在線高精度檢測與自主決策判斷。
該應用場景下的“智能在線監測+智能復判”模式,成功替代了傳統人工質檢,大幅度減少質檢人員,提高了公司產能與良率。
研發投入蓄力發展
藍思科技在智能制造領域收獲的成果不勝枚舉,而支撐這一切的背后則是公司長期對科研的重視,創新驅動企業不斷成長。
年報顯示,藍思科技全年研發投入達21.04億元,位列同行業前列。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獲得專利授權 2,158 件。
從重點項目看,藍思科技對手表、VR/AR等智能穿戴類新產品,中控屏、B柱、新型汽車玻璃、充電樁等汽車類新產品,智能手機中框等金屬合金產品,以及藍寶石、陶瓷等非金屬新材料,自動化設備等相關的研發投入均有所增加。
此外,藍思科技打破了原有的研發模式,與客戶聯合建立研發實驗室,這些客戶囊括了手機及汽車行業的客戶,包括蘋果、華為、vivo、OPPO、小米等,使藍思科技能夠提前深度參與到客戶新項目開發及量產。另一方面,藍思科技持續鞏固自有研發創新優勢,通過產品研發和工藝技術方面持續的研發投入,引領材料、工藝方面的革新,保持公司的競爭地位。
手機精密防護屏是藍思科技一直堅守的主業,與此同時,在3D玻璃、藍寶石面板、陶瓷面板等新興領域專利排名數量行業前列,覆蓋相關材料加工的通用工藝,
得益于領先的技術實力,自成立以來,與摩托羅拉、諾基亞、蘋果、小米等企業深度合作,藍思科技享受到消費電子各個周期的增長紅利。
現如今,公司發力汽車業務,將研發力量也投入到汽車當中,創新工藝以滿足下游客戶的需求。以汽車玻璃為例,藍思科技對外表示,通過玻璃減薄工藝有效提升汽車輕量化,其次通過玻璃增透以達到投屏效果。公司工藝可使得剝離更具有韌性,增加玻璃的碰撞抗沖擊性。此外,通過優化加工精度,可以進一步提升降噪防污性能等。
可見,工藝水平創新能力,既是藍思科技馳騁消費電子市場的看家本領,也是未來爭奪汽車賽道的底氣。
根據規劃,藍思科技位于黃花園區的車載募投項目將于2023年底建設完成,隨著募投項目的達產,將為提高公司承接訂單的能力,新能源汽車業務有望進一步放量。
(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
標簽:
參與評論